医治诚信缺失 道德不是万能药 |
|
|
|
诚信缺失是社会道德滑坡的典型体现,长期以来,一发生不讲诚信事件,道德谴责总是铺天盖地,但一段时间过后,一切又恢复如初。可见,单纯道德谴责已经令人麻木,或者说,道德的“社会敏感度”以及人们的“道德羞愧感”已经非常低。每一次,道德谴责都是来时如疾风暴雨,去时了无痕迹,几乎不带走“一丝云彩”,就是说,真正因道德谴责而心生强烈耻感,并深刻反思,进而从行动上彻底改变的人已经不多。 对诚信缺失进行道德谴责固然重要,但必须要承认,道德不是万能药,道德难以解决所有事情。譬如,有毒有害食品事件接二连三,我们一说到这种事,就会谴责商家不讲诚信、道德缺失、道德沦丧等。这种道德谴责当然应该,然而,这种道德谴责,不但难以解决问题(现实已经无数次回答),而且让我们陷入一种道德谴责疲乏。 可见,不讲诚信行为与道德缺失有关,但其本质性绝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,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、甚至严重危害,是一种犯罪行为。也正因此,单纯的道德谴责已经难以解决不讲诚信问题,我们必须要采取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。这个办法就是建立诚信约束机制,如运行诚信档案制度,将诚信和失信行为都记入个人诚信档案数据库,实现信息共享,让失信者无所遁形。此外,还应将“信用”立法,将“信用”纳入法律体系,用法律来保障诚信经营者“好人会得到好报”,同样,用法律来惩罚失信者,让其得不偿失。 在这样的依法奖惩机制下,社会就会营造一种“诚实守信光荣,以见利忘义为耻”的良好氛围,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形成良币驱劣币的良性运转。自然,不讲诚信的人会越来越少,社会道德滑坡也随之慢慢得到修复。道德不是万能药,当道德规劝、谴责失去效果,法律法规的规制惩处就须跟进。因为,过分强调道德,人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就会日渐淡化,也就不会拿规则当回事,更不会将道德放在眼里。(作者:孙维国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