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简历不作假,典型一大傻” |
|
|
|
“我是某某大学财会专业毕业的,在校期间我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职务。”在昨天的某招聘会现场,记者遇到了三个某某大学的学生会主席,记者询问其中一位学生会主席时,他却对记者说:“简历不作假,典型一大傻。” 个人简历做成个人传记 为了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,不少学生可谓挖空了心思,把自己包装成“顶级高才生”。记者在沪上某高等院校宿舍随便翻了几个应届毕业生自荐材料,发现他们的简历足有30多页,从小学当过的班长,到初中的课代表,再到大学的传奇经历等无所不含。有些同学对自我能力的描述更是无所不通,既精通英语又熟练应用计算机,还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。可事实果真如此吗?小可同学对记者说:“这完全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而编造的。” 昨天招聘会现场一位前来应聘的湖南大学生对记者说:“大多数用人单位很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,可真正参加过社会实践、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凤毛麟角。于是有些人瞎编自己从事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,谎称是学生会干部、某社团负责人。如果需要老师评语,就自编评语自我吹嘘一番。若是需要盖章证明,也会用尽一切办法去盖到章。” 面对大学生招聘作假的情况,某单位人事部负责人对记者感慨,他们收到简历每次都感觉来了一个全才,而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,发现大多不是很好。现在他们对简历也提高了警惕。写得太好的学生,他们都不会接受,认为如果是学生干部就应该有很多就业机会,而不是来招聘会上找工作,所以他们也不会用简历太复杂的大学生。这位负责人认为:招聘大学生就是希望他有很强的可塑性,而不是有太多会影响公司对他们培养的的经历。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简历负责,写的简单诚信些为好。 人才高消费惹祸不少 对此,上海人才市场招聘项目部负责人马振华认为,一些企业用人观念存在问题,热衷“人才高消费”,有时根本用不上英语、计算机,可在招聘时偏偏写上英语六级、计算机二级这些条件。如果大学生自荐材料中没有这些“硬件”,就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。 同时现在社会所提供的求职渠道太窄,自荐材料成了大学生能否迈入企业大门展示自己的“敲门砖”。一些大学生说,当前他们找工作主要还是靠各地“人才市场”,而“人才市场”基本上都是“买方市场”,一个企业摊位前,求职的学生往往排成长龙,大学生只是放下自荐材料就走,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根本不能进行全面沟通了解。可以说,“人才市场招聘会”成了“用人单位‘简历搜集’会”,过后,用人单位再根据大学毕业生自荐材料描述的情况确定面试对象。这样一来,将自荐材料“包装”造假,无疑“提高了竞争力”,加大了被用人单位面试的可能性。
本文的著作权未特别声明,均归原作者所有,请勿随意转载,若本文章侵犯知识产权,请与我们联系。若需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请浏览相关栏目或联系我(http://www.11-22.cn/)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