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国华:关于诚信的成本核算 |
|
|
|
《庄子》中讲,“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。”这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,更是一个感人的诚信故事。但为什么像尾生这样的古人这么轴?不懂得变通? 主要是违信成本太高。如果不诚信,后果会很严重。尾生找个地方去避雨,女子来了怎么办?那时候没有电话、手机、微信,联系不上。即使距离不远,电闪雷鸣的,她来了也看不到你。互相看不到,等于你没来,你就是违约了,再也没有机会了。 古人安土重迁,出行成本高,联系成本高,所以事先约好的,必须遵守。做生意也是如此,因为出行不易,很多人一辈子最远去过县城,生活圈子就是四邻八乡或者某个村子。你在这个村子里做生意,没有流动人口,你的客户基本就是村子里的人,完全靠他们这些回头客。你不讲诚信,缺斤短两,用地沟油,用耗子肉冒充猪肉做包子馅,万一走漏风声,顾客口口相传,谁也不来了,你的生意就黄了,村民是你唯一的朋友圈,他们没了,你的消费群体就没了。现在不一样。在这里骗完了,换个地方继续骗,中国这么大,骗了这一拨人,还有下一拨;中国人这么多,够你骗一辈子的。好在信息发达了,微信微博成了便捷的沟通方式,无论你在天涯海角,一个微信就把你勾回到现实中。你骗吧,大家在朋友圈里一发,如果你足够恶劣,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,你越恶劣,传播的速度就越快。所谓地球村,就是这样,又回到了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的时代,办了坏事,不讲诚信,让你无处躲藏。 人们讲诚信,不仅是个道德问题,更是一个经济问题。失信就要进行成本核算。你不讲信用,有可能吃亏。趋利避害乃人类本能。你告诉百姓这样做会有好处,他当然愿意做。若是把诚信当成一种必然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,时间长了,人们一定避之不及。 汉代的并州(今太原)太守郭伋,出巡西河一带,路遇一帮玩耍的儿童。闲聊时,儿童们很喜欢这个和蔼的小老头,便问他什么时候返回。答曰某月某日。儿童们说,好啦,那天我们会在这里迎候您。数日后,郭伋返回,走到此地的时候,想起跟儿童们约定的日期还差一天,便夜宿野外的亭子中,等待约定的日期。《古文观止》中对此评价道:“以太守之尊,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,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。先归一日,宁止野亭以候期,可谓信之至矣。” 孩子没有报复能力,失信于孩子,欺骗孩子,违约成本最低,危险也最低。作为一个太守,他的身份比这些乡村孩子高很多。但他依然遵守承诺,证明他有敬畏之心,他敬畏信用,把信用当成自己的行为标准。他这么做就会形成良好的示范。孩子们会有样学样,深受其遵守承诺的影响。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怎样怎样,其实说一千道一万,不如做给他看,所谓言传身教,身教重于言传。 孩子们都讲信用,规则就建立起来了,对社会发展自然有利。所以,说“诚信”两字的时候,以利益明示之,不是什么坏事,而是符合人性的。(作者系深圳作家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