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应学会管理个人信用 共建大学生信用体系 |
|
|
|
5月10日,由团中央、教育部、银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起的“金融安全专家校园行”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。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早前发布的《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》显示,当前有近六成大学生缺乏信用知识,逾八成的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。而发生在校园的大部分金融欺诈行为,都和学生的信用安全意识、法律意识薄弱有关。 乐露萍的演讲从信用切入。她用时下热议的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举例说,剧中每当工人维权引发群体性事件时,为什么老检察长一出面,矛盾往往就能够得到很好地化解?“因为他(老检察长)在工作中积累了信用,大家信任他,这就是信用的力量。”乐露萍说。 “信用是一个人的终身档案和隐形简历,是伴随我们一生的‘经济身份证’。”在演讲过程中,乐露萍用8个案例剖析了时下常见的信用诈骗场景,并给出学生4项建议,例如不要将个人信息放在公开的社交网络;谨防索要个人信息的陌生人或机构;勿轻信他人以提额、助审为由收取费用;培养科学消费观,拒绝不良网贷,杜绝过度借贷等等。 乐露萍认为,年轻人要学会保护个人信用,小心各类信用诈骗;同时也要学会管理个人信用,“越早建立个人信用,随着时间推移,其信用分值会随着积累而升高。” 至于如何选择优质的信用机构,避免落入不良网贷的陷阱,乐露萍建议,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平台的资质进行考察,比如是否有良好的口碑;是否有大公司、大投资人背景;是否有优质的合作伙伴;是否加入互金协会;是否发行过ABS(资产支持债券)等。 另外,专业的风控团队也至关重要。用户可以查阅相关资料,了解从业者是否有银行背景和相关从业经验。“如果遇到的是消费场景的平台,用户还可以看看该网站的货物是否靠谱,是否是正品来源,公司是否是知名品牌的官方经销商等等。”乐露萍说。 活动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一名业内人士表示,“举办这类交流讲座,很好地弥补了学生们的知识空白。这不仅有助于从根源上防范校园金融欺诈,也有利于培养具有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现代公民。” 动员社会力量共建大学生信用体系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,由于部分黑产、高利贷、诈骗假借校园贷之名,扰乱了正常校园信贷,导致校园信用诈骗及个别恶性事件偶有发生。针对这些问题,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多名代表委员都提出应当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金融、信用安全知识教育。 政协委员翟美卿提出,缺乏信用约束体制及失信惩罚制度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根源,因此要加快建立大学生信用、诚信体系。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兰则建议,“各大高校可以邀请有实力的金融、监管机构专业人员,在校内开展金融、网络知识讲座等等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