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:诚信教育引导学生“立信” |
|
|
|
学校小卖部、打印店无人值守时,学生会主动扫码支付,或把钱放进钱盒;学期末考试,很多教室不设监考员,考场仍秩序井然;毕业时,同成绩单一同交到学生手里的,还有一份《个人诚信报告》……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,独特的“立信现象”蔚然成风。 “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”。在学生看来,学校的诚信教育如“能量场”一般,有时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无处不在。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今年2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》指出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,加强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教育,提升师生道德素养。高校思政工作者认为,“立信现象”的背后,正是学校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,将诚信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积极实践。 课堂教学,是提高学生诚信素养的主渠道。本学期,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启动“课程思政”教育改革校级综合试点,党委书记、校长分别担任《信用中国》《财经中国》两门课程主讲人,另外29门试点课程中,包括2门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、2门“中国系列”课程、10门综合素养课程,以及15门专业课程。 “课程在哪里,诚信教育就要在哪里。专业课需要和思政课同向而行、协同推进,各自守好一段渠。”该校党委书记李世平表示,要通过生动的教学,带给学生浸润式体验,让他们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。 让诚信成为学生的“无形资产”,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还在校园文化和师生实践活动等“第二课堂”上积极推进诚信教育。学校制定出台《诚信分评定实施办法》,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分评定系统,试点为毕业生出具《大学生个人诚信报告》。这份报告中,学生在校四年是否考试不作弊、学术不造假,是否在申请奖助学金时不提供虚假信息,是否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高标准要求自己等表现都将如实呈现,使在校生人人都置身于“守信者受益、失信者受限”的软环境之中。 从入学教育注重树立诚信理念,到毕业教育注重输送诚信人才;从线上调研掌握学生诚信品质总体状况,利用“两微一端”扩大诚信教育影响,到线下试行免监考考场、严查“注水”简历等一系列制度安排,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现已形成了“六环节、六目标”的诚信教育体系,并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。校内,先后出现“诚信小卖部”“诚信打印店”等无人值守的商家,校外,学校获得“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性创新基地”等荣誉称号,这些都是对该校学生诚信操守的充分肯定。 得益于浓厚的诚信育人环境,近日,“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”和“上海诚信文化研究中心”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成立。据介绍,“育人联盟”旨在建立一个集“科学研究、教育教学、文化传播”为一体的高校诚信文化交流、协作、共享平台,推进高校诚信文化育人工作;“研究中心”则重在探讨诚信文化、社会信用体系、信用制度等领域内的前沿、重大问题,着力解决区域信用指数编制、征信评级、信用风险管理等热点和难点问题。 |